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

期刊简介

  本刊是全国唯一由国家卫生部主管、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卫生防疫事业管理综合性学术期刊。本刊是全国各级卫生防疫防治机构专业技术、管理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广大师生的刊物。本刊仍将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,贯彻“双百”方针,着重介绍有关卫生防疫工作方针、政策;研究卫生防疫管理理论;探讨卫生防疫管理技术和方法;交流卫生防疫管理经验、工作信息。办刊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普及与提高相结合。力求集全国各级卫生防治机构成功管理经验之精华,纳百家理论研究之精髓,突出改革,突出新论,开拓视野,探索新领域。本刊设置的固定栏目:专题论著、改革论坛、卫生防疫站评审、管理论坛、管理实践、站长·副站长园地、工作研究、人员管理、科研培训、卫生监督管理、疾病控制管理、慢病控制管理、社区卫生服务、灾害卫生防疫、医院感染控制、卫生防疫经济、法制管理、案例分析、计算机应用、信息管理、调查管理、实验室管理、基层卫生组织管理、卫生防疫产业等。

             

审稿人的离谱要求:如何巧妙应对?

时间:2024-12-20 17:32:01

在学术界,论文发表是每一位研究者的必经之路。然而,这条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,尤其是当我们遇到那些似乎来自“另一个星球”的审稿人时。他们的反馈往往让人哭笑不得,甚至怀疑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确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年,我们“硬刚”过的离谱审稿人。

一、奇葩要求:修改文章标题为“研究背景”

记得有一次,一位作者提交了一篇关于新型纳米材料的研究论文。经过漫长的等待后,终于收到了审稿人的意见。然而,其中一位审稿人提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:将文章的标题修改为“研究背景”。这位审稿人似乎认为,整篇文章都应该围绕这个新标题来展开论述。面对这样的要求,作者只能苦笑不得地回复:“尊敬的审稿人,您是否对‘研究背景’有什么误解?它通常只是引言的一部分啊。”

二、过度解读:建议删除所有引用文献

在另一篇关于医学研究的文章中,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以支持自己的观点。然而,一位审稿人却提出要删除所有的引用文献,理由是这些文献与当前研究无关或者不够权威。这位审稿人的过度解读让作者感到非常无奈,毕竟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,任何科学研究都是站不住脚的。

三、逻辑混乱:要求重新组织文章结构

有时候,审稿人会给出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很难实现的建议。比如,在一篇关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论文中,一位审稿人要求作者重新组织整个文章的结构,理由是现有的布局不符合逻辑。然而,当作者按照建议进行调整后再次提交时,同一位审稿人又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构调整方案。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,也让作者感到十分沮丧。

四、专业不对口:外行指导内行

最让人头疼的情况莫过于遇到专业不对口的审稿人。他们可能会基于自己有限的知识领域对论文进行评判,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修改意见。例如,在一篇涉及复杂数学模型的金融学论文中,一位明显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审稿人竟然要求简化所有公式,并声称这样可以使得论文更加通俗易懂。对于此类情况,虽然可以通过与编辑沟通来解决,但过程往往既耗时又费力。

五、情感用事:情绪化评论

一种情况则是审稿人在评论中使用过于情绪化的言辞。这类评论不仅无助于提高论文质量,反而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执。例如,有的审稿人会在意见中加入诸如“这篇文章简直是浪费时间”、“作者显然没有认真做过实验”之类的负面评价。这样的话语无疑会给作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,影响其继续深入研究的积极性。

面对这些“硬刚”的审稿人,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,尽量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每一条反馈。毕竟,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。同时,也要学会适当地为自己辩护,必要时可以寻求导师或者同行的帮助。更重要的是,不要因为个别负面的经历而放弃追求真理的脚步。记住,真正的科学探索从来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停滞不前。